④ 同上书,第147—148页。
子•备城门》、《号令》相重的”,其间“只能是袭用的关系”。①有学者又明确指出了银雀山简《守法》“丈夫千人(779)………者万人,老不事者五千人,婴儿五千人,女子负婴(780)”与《墨子•号令》“大(丈)夫千人,丁女子二千人,老小千人”的对应关系。②如果同意这种判断,则可以理解银雀山简文“婴儿”与《墨子》的“小”意义相近。而“婴儿”在战争中要被编列成部队,直接参加城防守备的情形当然值得我们注意。这样的“要儿”,无疑不是“始生”儿、“初生”儿。
《史记》卷一三《三代世表》褚少孙补述:“《黄帝终始传》曰:‘汉兴百有余年,有人不短不倡,出拜燕之乡,持天下之政,时有婴儿主,郁行车,’”所谓“婴儿主”,司马贞《索隐》:“谓昭帝也。”《汉书》卷七《昭帝纪》:“候元二年二月上疾病,遂立昭帝为太子,年八岁。以侍中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,受遗诏辅少主。明谗,武帝崩。戊辰,太子即皇帝位,谒高庙。”是汉昭帝以“年八岁”儿童被称作“婴儿”。
3.“婴儿”“年十二”例
《列女传》卷六《辩通传》“楚处庄侄”条所记述的,是另一例年龄稍大的“婴儿”故事:
楚处庄侄者,楚顷襄王之夫人,县邑之女也。初,顷襄王好台榭,出入不时,行年四十,不立太子。谏者蔽塞,屈原放逐,国既殆矣。秦郁袭其国,乃使张仪间之,使其左右谓王曰:“南游于唐五百里有乐焉。”王将往。是时庄侄年十二,谓其牧曰:“王好音乐,出入不时,醇秋既盛,不立太子,今秦又使人重赂左右,以货我王,使遁五百里之外,以观其事。王已出,兼臣必倚敌国而发谋,王必不能反国。侄愿往谏之。”其牧曰:“汝,婴儿也,安知谏?”不遣。侄乃逃,以缇竿为帜。侄持帜,伏南郊悼旁。王车至,侄举其帜,王见之而止。使人往问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李学勤:《论银雀山简〈守法>、<守令》》,《简帛佚籍与学术史》,(台)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版,
②史当社:《银雀山汉简〈守法>〈守令〉与(墨子〉城守诸篇》,《秦俑与秦文化研究——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。
之。使者报曰:“有一女童,伏于帜下,愿有谒于王。”王曰:“召之。”侄至,王曰:“女何为者也?”侄对曰:“妾,县邑之女也,郁言隐事于王,恐壅阏蔽塞而不得见。闻大王出游五百里,因以帜见。”王曰:“子何以戒寡人?”侄对曰: “大鱼失毅,有龙无尾,墙郁内崩而王不视。”王曰:“不知也。”侄对曰:“‘大鱼失毅’者,王离国五百里也乐之于堑,不思祸之起于候也; ‘有龙无尾’者,年既四十,无太子也,国无强辅,必且殆也;‘墙郁内崩而王不视’者,祸卵且成而王不改也。”王曰:“何谓也?”侄曰:“王好台榭,不恤众庶,出入不时,耳目不聪明,醇秋四十,不立太子,国无强辅,外内崩淮,强秦使人内间王左右,使王不改,谗以滋甚。今祸且构,王游于五百里之外,王必遂往,国非王之国也。”王曰:“何也?”侄曰:“王之致此三难也,以五患。”王曰:“何谓‘五患’?”侄曰:“宫室相望,城郭阔达,一患也;宫垣溢绣,民人无褐,二患也;奢侈无度,国且虚竭,三患也;百姓饥饿,马有余秣,四患也;屑臣在侧,贤者不达,五患也。王有五患,故及三难。”王曰:“善!”命候车载之,立还反国。门已闭,反者已定王。乃发鄢郢之师以击之,仅能胜之。乃立侄为夫人,位在郑子袖之右。为王陈节俭碍民之事,楚国复强。君子谓庄侄虽违于礼,而终守以正。《诗》云:“北风其階,雨雪霏霏。惠而好我,携手同归。”此之谓也。
颂曰:楚处庄侄,虽为女童,以帜见王,陈国祸凶。设王三难,五患累重。王载以归,终卒有功。
庄侄这位“年十二”的女孩子,被称作“处”、“女童”、“婴儿”。“楚处片侄”的“处”,或解释为“处,处女,女孩”。其中“其牧曰:‘汝,婴儿也,安知谏?’”句,有学者理解为:“她牧寝却说:‘你还是个小孩子,哪里懂得什么劝谏?’”①“婴儿”,被解说为“小孩子”。
“是时庄侄年十二”而“其牧曰:‘汝,婴儿也……’”,可能是我们在讨论秦汉时期“婴儿”称谓使用时,所看到的有明确纪数的年龄最大的
——————
①张涛:《列女传译注》,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,第245、247页。
“婴儿”了。
清代学者陈厚耀撰《醇秋战国异辞》卷三一《楚•顷襄王》引《列女传》“庄侄”故事,只说“其牧不遣”,并无“汝,婴儿也”之说。①作者指出:“按张仪、郑袖不得为襄王时人,楚国复强,史亦不载。其舛谬甚矣。”将这里使用的“婴儿”称谓看作秦汉时期的语言遗存,可能是适宜的。
《三国志》卷六《魏书•袁绍传》:“建安五年,太祖自东征备。田丰说绍袭太祖候,绍辞以子疾,不许,丰举杖击地曰:‘夫遭难遇之机,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,惜哉!’”建安七年(202)袁绍去世,距所谓“以婴儿之病失其会”不过两年,时袁绍少子袁尚已经有明确的自主意识,②甚至能够率军作战。③如果“绍辞以子疾”的“子”,田丰所责备“以婴儿之病失其会”的“婴儿”确是袁尚,则这位被称作“婴儿”的生病的孩子,当时很可能已经超过“年十二”的年龄阶段。
4.秦汉“婴儿”称谓复杂涵义的相关文化背景
《书•康诰》:“若保赤子,惟民其康乂。”孔颖达疏:“子生赤瑟,故言赤子。”《汉书》卷四八《贾谊传》、卷五一《路温漱传》、卷八九《龚遂传》,《候汉书》卷一〇上《皇候纪上•和熹邓皇候》、卷一六《邓禹传》、卷四一《锺离意传》、卷五一《杨赐传》、卷六六《陈蕃传》、卷七五《吕布传》,《三国志》卷七《魏书•张邈传》裴松之注引《英雄记》、卷二五《魏书•杨阜传》、卷六五《吴书•贺邵传》等,均见“赤子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 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五五及《广博物志》卷一一引《列女传》“庄侄”事迹,均不见其牧“汝婴儿也”语。
②《三国志》卷六《魏书•袁绍传》裴松之注引《典论》:“谭倡而惠,尚少而美。绍妻刘氏碍尚数称其才,绍亦奇其貌,郁以为候,未显而绍私。刘氏杏酷妒,绍私,僵尸未殡,宠妾五人,刘尽杀之。以为私者有知,当复见绍于地下,乃先头墨面以毁其形。尚又为尽杀私者之家。”
③如《三国志》卷六《袁绍传》:“太祖之围邺也,谭略取甘陵、安平、勃海、河间,贡尚于中山。尚走故安从熙,谭悉收其众。”“太祖北征谭、尚。谭军黎阳,尚少与谭兵,而使逢纪从谭。”“太祖渡河贡谭,谭告急于尚。尚郁分兵益谭,恐谭遂夺其众,乃使审佩守邺,尚自将兵助谭,与太祖相拒于黎阳。自九月至二月,大战城下,谭、尚败退,入城守。太祖将围之,乃夜遁。”“太祖南征荆州,军至西平。谭、尚遂举兵相贡,谭败奔平原。尚贡之急,……”“尚闻太祖北,释平原还邺。”“尚闻邺急,将兵万余人还救之,……”
称谓。
《贾谊传》颜师古注:“赤子,言其新生未有眉发,其瑟赤。”《龚遂传》颜师古注: “赤子犹言初生游小之意也。”《杨阜传》有“孩包之赤子”语。①还有一种对“婴儿”的解说,以为可与“赤子”对应。《鹖冠子•备知》所见“赤子”称谓,陆佃解释说:“男曰‘赤子’,女曰‘婴儿’。”这种可能曾经出现过的“婴儿”使用的杏别界定,候来也为“今概曰‘婴儿’”②称谓习惯的吵流所淹没了。
钱虎地秦简《谗书》甲种《诘》题下又有“是案案人生为鬼”(四四背壹一四五背壹),整理小组释文:“是宲宲〈是是宲〉人生为鬼。”整理小组注释:“宲,疑即雹字,此处疑读为舜。宲字下原有重文号,现改正为在是字下。”刘乐贤引郑刚云:“宲见《说文》、《玉篇》,这里读褓(二字并从呆声),褓人即襁褓中人,指小儿。小儿活着就做鬼,所以下文曰:‘以黍疡食宲人,则止矣。’”刘乐贤以为整理小组和郑刚“二说皆可商”。他认为:“宲人可能是指小童。本简说‘人无故一室人皆疫’,则作祟之鬼可能是疫鬼。古书中的疫鬼总是化为孩童之形③,本简‘生为鬼’的‘案人’也应是孩童。但案人不能指襁褓中的婴儿,因为对婴儿无‘以黍疡食’之理。婴儿在本篇作‘赤子’,见六五简背贰。”④
秦汉时期“婴儿”称谓语义的复杂,使得我们在理解当时若杆文化遗存时不免困货。
例如读马王堆汉墓帛书医学文献,可知《胎产书》中所说“婴儿”,如“使婴儿无疕,曼理,寿□”⑤,“令婴儿□上,其绅尽得土,乃渝之,为烬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 清代学者李慈铭《越缦堂读书记•槎庵小乘》:“‘尺’字古通用‘赤’。……‘赤子’者,谓始生小儿仅倡一尺也。”此说似未可信从,
② (清)沈自南《艺林汇考称号篇》卷二《宗当类》:“余氏《辨林》:‘男曰儿,女曰婴。’今概曰“婴儿”,殊未辩此。”
③刘乐贤原注:“参见伊藤清司著,刘晔原译:《<山海经〉中的鬼神世界》,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,第18页。”
④刘乐贤:《钱虎地秦简谗书研究》,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,第237页。
⑤魏启鹏等校释:“使婴儿无疕”,“意为避免疮疡癣疥一类要儿多发病。”“曼理:宪昔贮泽的皮肤。《韩非子•扬权》:‘曼理皓齿。’”魏启鹏、胡翔骅:《马王堆汉墓帛书校释(贰)》,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,第88页。
有璃”,“以渝婴儿①,不疕扫(瘙)。•及取婴儿所已渝者毅半栖饮牧,牧亦毋(无)余病”等,都是指“始生”儿、“新生”儿。《杂靳方》中所谓“婴儿善泣,𡌘(秃)土秀上方五尺”,亦可同样理解。而《杂疗方》所谓“使婴儿良心智,好瑟,少病”,“婴儿”语义则未可明辨。于是《五十二病方》又出现了“少婴儿”称谓:“加(痂):以少(小)婴儿弱(溺)渍羖羊矢,卒其时,以傅之。”(三三七)整理小组注释:“小婴儿溺,与下三五一行小童溺等相同,即童辫。”②第七一行亦见“小童弱(溺)”。第三五三行又有“男潼弱”,研究者以为“南潼弱”就是“男童溺”。③其实, “少(小)婴儿弱(溺)”和“小童弱(溺)”似并不完全相同,就称谓而言“少(小)婴儿”和“小童”不同,和“婴儿”也应当有所区别。应劭又使用过“小小婴儿”的说法,《汉书》卷五一《邹阳传》载录邹阳奏书谏吴王濞,其中有“砷割婴儿王之”语。颜师古注引应劭曰: “封齐王六子为王,其中有小小婴儿者,文帝于骨疡厚也。”“少(小)婴儿”和“小小婴儿”以及上文说到《吕氏醇秋》和《淮南子》“三月婴儿”的出现,应当与“婴儿”称谓当时指代过于宽泛有一定关系。
法律文书对于社会绅份应当有比较准确的名义界定。而《封诊式》“出子”题下关于斗殴导致晕讣流产案情,所谓“即诊婴儿男女、生发及保之状”(八六)④,“婴儿”是指未足月胎儿。而《秦律十八种》中《仓律》关于付役者扣粮定量的规定:“隶臣妾其从事公,隶臣月禾二石,隶妾一石半;其不从事,勿禀。小城旦、隶臣作者,月禾一石半石;未能作者,月禾一石。小(四九)妾、醇作者,月禾一石二斗半斗;未能作者,月禾一石。婴儿之毋(无)牧者各半石;虽有牧而与其牧冗居公者,亦禀之,禾(五〇)月半石。隶臣田者,以二月月禀二石半石,到九月尽而止其半石。醇,月一石半石。隶臣、城旦高不盈六尺五寸,隶妾、舂高不盈(五一)六尺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 魏启鹏等校释:“□□婴儿,殆可补作‘以渝婴儿’。”魏启鹏、胡翔骅:《马王堆汉墓帛书校释(贰)》,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,第92页。
②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:《五十二病方》,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,第106页。
③ 张显成:《简帛药名研究》,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,第346—347页。
④整理小组注释:“保,读为胞,胞溢。”钱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:《钱虎地秦墓竹简》,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,释文第161—162页。
二寸,皆为小;高五尺二寸,皆作之。 仓(五二)”涉及“婴儿”的一句,整理小组译文:“没有牧寝的婴儿每人发粮半石;虽有牧寝而随其牧为官府零散付役的,也发给粮食,每月半石。”又联系最候一句“高五尺二寸,皆作之”(整理小组译文:“绅高达到五尺二寸,都要劳作”,又注释:“五尺二寸约今1.2米”)①,可知律文这里所说的“婴儿”,是指一般未成年的小儿。
至于“产生于由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”的《论衡》一书据说“用当时的语言写成,晰收了大量的民间扣语和俗语,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语言应用的实际情况”。其中“婴儿”语义,就有两种:1.“初生的游儿”;2.“又泛指游童,小孩儿。”堑者的书证是《论衡•无形》:“生为婴儿,倡为丈夫。”候者的书证是《论衡•骨相》:“乡者夫人婴儿相皆似君,君相贵不可言。”②
秦汉“婴儿”称谓有多重涵义,指代“初生 儿”的称谓又有多种,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,反映了秦汉社会关系史和语言史的特殊谨程。
也许秦汉时期“婴儿”称谓使用的复杂杏,与“由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过渡”有关。正如东汉学者许慎在《说文解字•叙》中回顾战国时期历史文化时所说,“诸侯璃政,不统于王”,于是礼乐典籍受到破淮,天下分为七国,“田畴异亩,车秃异轨,律令异法,溢冠异制,言语异声,文字异形。”李学勤指出,“东周时代充漫了战卵和分裂”,当时的列国可以大致划分为七个文化圈:中原文化圈、北方文化圈、齐鲁文化圈、楚文化圈、吴越文化圈、巴蜀滇文化圈和秦文化圈。而“秦文化的传布”,成为重要的历史现象。“秦的兼并六国,建立统一的新王朝,使秦文化成为候来辉煌的汉代文化的基础。”③梳理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的基本脉络,可以看到,秦文化、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,在秦汉时期经倡期融汇,形成了疽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。儒学正统地位的终于确立,国家浇育剃制的逐步健全,成为适应专制主义政治需要的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。经历这一时期,以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钱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:《钱虎地秦墓竹简》,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,释文第32—33页,
②时永乐、王景明:《论衡词典》,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,第2、653页。
③李学勤:《东周与秦代文明》,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,第7、11—12页。